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当前位置: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 综合分类 >> 救援产业论坛 >> 中国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紧急救援产品服务体系
综合分类

中国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紧急救援产品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14-11-29 15:26:11  查看次数: 1129    

紧急救援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或活动,其效率如何必然受到劳动者素质、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正如在其它领域中一样,生产工具或劳动工具的质量、水平往往决定着救援的水平、效率和效果。

第一节  紧急救援产品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紧急救援产品

我们这里所说的紧急救援产品是指实物产品,即为了预防、减少紧急事件发生,或在事件发生后借以减少损失损伤、自救逃生、进行互救互助,以及善后处置中,所有专门用于紧急救援的装备、实物产品和物资。因此,其既包括平时人们用于救援的普通产品,也包括政府、企业、救援单位的大型应急、安全、救援装备,还包括用于紧急救援的特殊物资,以及虽然不是专门为了紧急救援但在紧急救援中必须、不可缺少或极其重要的一些现代化装备、设施和产品。这样定义的紧急救援产品有几个特点:一是全过程。即这里讲的紧急救援是从预防到善后处置完全结束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指紧急状态下直接用于救助的一些装备和产品。因为我们认为,紧急事件重在预防、预测、预报、预警等前端环节,只有在这些方面投入到位,才能较好地减少灾难事故发生、或即使发生后也能有效控制和进行救援,因此应将这些预防性产品纳入紧急救援产品范畴;另外,善后处置中尽管未必用的都是紧急救援产品,但也必然使用一些与紧急事件有关的产品如转运工具、通讯设施、信息平台等,因此也需纳入这一概念中。二是专门。即我们这里说的产品,是那些专门用于紧急救援的,或者说是真正围绕预防、控制、善后处置配置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可能也可以用于其它领域或其它方面,但其主要功能是救援。这里就区分开了那些虽然在紧急状态下也可以用于紧急救援或本身就有防灾功能的产品,但其主要功能不是紧急救援,我们就不将其作为紧急救援产品看待。比如,地震发生时,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防护工具使用,如木板、被褥等都可以放在头顶,防止房屋坍塌时直接砸到头部,但我们并不将这些作为紧急救援产品看待,而只将安全帽作为紧急救援产品看待。再比如,在被困状态下,水可能极其需要,但我们也不将水管中的水、人们临时送的水等作为紧急救援产品看待,而只将专门存放以被发生紧急事件时用的水作为紧急救援产品看待。三是实物性。即这里的产品,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资性产品,不是指服务性、行为性产品。四是主要指三个方面的产品。即我们将其大致分为装备、一般消费性产品、物资三个方面,装备类是指那些作为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工具用的安全救援设备,这些主要存在于大型企业及专门从事紧急救援的机构中;狭义的产品是指紧急救援用的消费品类,如逃生绳索、应急箱、担架等;物资类产品主要是指那些紧急状态下的生产、生活用原材料,其主要特点是一次性消费,未必有多大技术含量,却是人们生活离不了基本需要,其主要通过储备方式表现出来。五是救援时必须。即一些产品或装备,平时未必需要,但在大型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来临时,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诸如飞机、直升机、舰船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其作为大型灾害救援时的装备看待。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装备的投入和运用,救援或者难以进行,或者效率极低。

二、紧急救援产品服务体系

是指所有以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维护、流通储备等紧急救援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或机构,在此过程中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合。在整个体系中,我们是将“提供紧急救援产品”作为关键点的,即这个体系是产品的供应方而非消费和使用方。这就是说,这里的体系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即配置标准、研发、生产、储备、流通。特别是,我们这里将产品配置作为服务体系的一个主要环节来看待,是因为我国目前虽然有在消防、安全生产等方面设置了一些标准,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关于紧急救援产品的配置标准,这不仅影响着紧急救援的效率效果,且也制约着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另外,我们之所以未将具体的使用、消费机构或人员纳入到紧急救产品体系之中,是因为虽然使用这些产品的一些机构特别是紧急救援机构本身可能属于紧急救援体系的范畴,但他们原则上应纳入到行为体系之中,其主要任务是将紧急救援产品作为工具使用进行灾难控制、救援等活动,而不是以提供这些救援工具为主要业务的。

三、紧急救援产品分类

紧急救援产品有几种分类方法,每一种分类反映了对紧急救援产品的不同分析角度。一是按灾难事故特点分,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类、生产安全事故类、其它紧急事件类。二是按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特征分,可以分为装备类、一般消费品类、一次性消费品类。三是按在紧急救援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功能分,可以分为预防预测预报类、现场搜索和营救类、转运类、医疗康复类。四是按照使用对象分,可以分为政府类、企业类、救援组织类、一般机构和场所类、家庭和个人类。五是按照产品的具体特性分,可分为交通运输类、信息通讯类、现场救援器械类、物资类。

应该说,每种分类都有道理也有利弊。在这里,我们将不同的灾难事故特点作为一个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立体分类法进行分类,即以紧急事件发生时指挥调度和现场救援产品为核心,以前期预防预测预报预警和后期的人员转运、康复医疗为两翼,根据不同主体在紧急救援中的功能特点,以及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特性,将其进行初步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再按照不同行业进一步细分。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每一种灾难事故都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共性的需求,对于其共性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立体分类来满足,而对不同的需求,则可以具体地进行产品安排,但原则上不便于完全根据不同的灾难事故进行产品分类。而且,每种灾难事故认为毕竟紧急救援是以救援为主的,一切产品是围绕紧急救援这个主体来配置的,因此我们以此为主线进行配置;同时,产品的配置和使用必须具体化到不同的对象,或者说具体的产品使用是按照不同对象在紧急救援中所承担的职能任务来安排的,因此需要进行具体的对象划分;而且,所有主体,都需要根据其面对的灾难事故特点,进行装备性、一般消费性及一次性物资配备。这样,我们便可以形成一个以紧急救援过程为纵轴、以使用主体为横轴、以消费特征为斜轴的即由x、y、z三条线形成的对紧急救援产品的立体分类体系。

 

分类

预测预报

预警预防

指挥调度

和现场救援

转运医疗康复

政府

 

 

 

企业

 

 

 

救援机构

 

 

 

一般组织

和场所

 

 

 

家庭和个人

 

 

 

比如,对地震灾害来说,政府除了通常的救援任务之外,其产品配置重点应在预测预报预警预防方面;对于煤矿的紧急救援来说,企业的产品配置重点应在预报预防等防犯事故的发生上,其具体的救援产品则可以在自己适当准备的同时,重点放在专业性的救援队伍上;在政府救援所用的产品中,我们根据政府的功能任务,重点将其产品定位在预测预报预警预防用、应急指挥协调用、重大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用等方面;对于一般生产企业如煤矿、其它矿山、化工、一般工业企业来说,其产品配置重点是按照其灾难事故发生的行业性特点,在预防、救助等方面进行准备;对于救援机构如道路、航空、矿山、消防、医疗等来说,其重点产品配置应是事件发生之后的交通、通讯、现场搜救及救援工具等产品;对于一般机构如学校、医院、社区、写字楼、办公区、住宅,以及公众场所如大型商场、机场、车站、码头、电影院、宾馆、旅游景区等来说,其除了要准备有关的现场救援产品外,重点应该放在围绕人口的快速疏散进行产品配置上,因此指挥呼叫信息系统可能至为重要。

第二节  中国紧急救援产品的现状

我国紧急救援产品的现状,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这里,我们主要从配置和使用方面作一初步分析,以便借以反映和了解产品在研发、生产、流通等供应方面的问题。

一、一些救援活动中有关国家的装备和产品配备比较

以2005年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为例,当时各国出动的力量如下:

英国:3艘舰船,6架大型运输机,两架直升机,380人。

 美国:两艘航空母舰,3支救援舰队,19艘各类舰船,90架直升机,13000多人,越战结束后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法国:1艘航空母舰,6架直升机,1000多名官兵。

 德国:1艘供应舰,2架直升机,一所野战医院,36名专家和100名队员。日本:3艘舰船,陆上自卫队100人,空中自卫队230人,海上自卫队640人,还有一支58人医疗队。   

 俄罗斯:两架IL-76运输机,1架直升机,若干救援队员。

 新加坡:两艘舰艇,数架“大力神”军用运输飞机和直升机,军队医疗组,3000名士兵。

中国:中国国际救援队(由国家地震局救援队、某集团军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有关人员组成),共计230人。 230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国际航班抵达印尼,最后是转乘新加坡提供的美制C-130“大力神”运输机,才抵达班达亚齐救灾第一线。

在 汶川大地震中,除了其它方面之外,单从通讯手段看,我们的差距也很大。我国共有9种型号的15颗卫星为救灾提供支援,但其中的遥感遥测卫星不多,特别是由于最初几天灾区上空阴云密布,只有雷达探测卫星的波束才能穿透云层拍回地面图像,使我们在救灾的初期阶段通过太空了解掌握灾情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我们成功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开展了嫦娥探月工程,但国家在轨卫星数量少、军用卫星数量更少的现实以及探测感知手段不多、能力不强的现状,在救灾过程中显露出来。

英国路透社报道,汶川地震第二天即5月13日,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的情报分析人员,已经在分析由间谍卫星获取的四川大地震图像。5月1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网站上刊登利用陆地观测卫星(ALOS)观测的四川地震地区资料图。同一天,台湾“福卫2号”卫星拍的震区图片也在网上公布。

再比如:发生在美国的卡里罗娜飓风。据新闻媒体报道,灾民被迫住宾馆,政府每晚花费1100万美元,联邦政府已经将数十万(60万)名“卡特里娜”飓风灾民转移到了宾馆居住,光住宿费用,每晚就要花大约1100万美元。

美国在7天之内,将全国42个州的国民警卫队员部署到灾区,同时还有1万7千500多名美国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员被部署到灾区,协助救灾。

美国军方提供了372架直升飞机,93架固定翼飞机,飞行了数千架次。用于搜索、营救、运送和投递工作。美国军方还派出了21艘大型舰艇(不是我们常用的冲锋舟或橡皮艇),其中包括杜鲁门号航空母舰,甲板宽大型的两栖攻击舰。并将的联合救灾行动司令部部署在新奥尔良港口的军舰上。还给地方部门提供了 1500 部军用联络机。

仅仅在9月3日这一天内,就营救了1万5千人,运送了5000吨的救灾物资。截至9月4日,营救了7万 5千多灾民,并把他们空运(主要)到全美各地,西到西雅图,北到波士顿。其中8000人为伤病员,美军医护人员给予了大约其中的5000人以医疗照顾。美军军方通过空中运送了 650万份套餐。原本被认为需要1个多月才能堵住的53处海堤决口,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只用了不到7天时间就基本阻挡了海水。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说新奥尔良里的海水至少需要 80天才能抽光,结果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排干了。

结果,在灾后的两周内,就有35万2千人从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领到2000美元的救灾预付款,4周内共有250万人领到2000美元的预付款,其手续仅仅是在申请表格上填入自己的姓名,年龄和住址及理由外加签名即可。

18.7万的中小学生免费就近入学。在2个半月内共有15万幢带空调、抽水马桶、冰箱、热水和有线电视的汽车活动房供灾民免费使用。

二、重大自然灾害来临时,暴露出的装备、产品与物资储备的不足

2007年初南方雪灾发生后,主管救灾的某部司长曾在答记者问中说:我们正在思考改进装备。比如,如果所有地面通讯中断,可能通过通讯卫星保证通讯联络;道路中断,可能启用直升机。我们还初步计划2007年底发射3颗灾害监测卫星,包括雷达和光学卫星。目前也在考虑动用现成的通讯卫星投入救灾,保证通讯畅通。另据当时的央视报道:某地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中说,在大雪封路时,要用铲雪机铲清路面积雪,可是全市只有一辆铲雪车,大家还不会用。在震动世界的四川汶川地震中,尽管全体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但当时大家极其清楚: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因信息不通、卫星无法传出必要信息而无法了解震中映秀镇的具体情况,从而让全国人民焦急万分;因道路阻塞又缺少直升机,而难以进行队伍和物资投放,难以及时进行救援救助,从而让大家用赞佩、惊奇、甚至不解的目光看到了俄罗斯米-26直升机的威力;因缺少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先进方法而单靠传统的革命精神、双手加撅头的办法难以有效发现深埋瓦砾下的同胞,从而知道了新加坡、日本、俄罗斯、韩国生命探测仪的作用;因缺少预防和储备而致必需的生活物资短缺,使灾区人民难中加急,也给全国人民奉献爱心提供了机会。

三、突发事件、灾难事故来临时,政府领导往往因缺少必要的调度、指挥等交通通讯手段而焦急万分甚至极其无奈

我们多次看到,在洪水一线,我们的党政领导挽着裤腿、打着雨伞给在救援一线的战士鼓劲加油;在地震现场,我们的领导冒着余震危险,深入到尚未掌握情况的地区指挥抗震救灾;大型车辆相撞、煤矿、化工事故发生后,领导因无法到达现场、无法了解情况、无法实施指挥而焦虑、焦急和坐立不安。这些,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领导干部敢于深入一线、关心群众生活的可敬可爱,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现代通讯、交通、指挥装备方面的缺陷,因无法掌握全局而不得不深入局部实施进近指挥的无奈。我们的城市系统,很多缺乏统一、高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平台,缺少政府领导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应急救援指挥协调的硬件系统。

四、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高速公路救援企业、化工企业的紧急救援装备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有时听到报道,某某煤矿瓦斯爆炸、塌方、透水之后,一些矿工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位置不清,有关领导在积极组织人员寻找中;某高速公路发生较大交通事故,由于缺乏大型吊装设备而无法清理故障车辆,致使堵车长达上百公里,司乘人员怨声载道;某某化工企业发生爆炸,由于缺少专用设备,造成毒气蔓延,影响周边群众生活;某电力企业,工人在维修烟囱时失手,挂在烟囱上无法救援,最后调用了香港的救援队协助才脱离危险等。这些不时出现于报端的新闻,无疑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即为什么我们救援效率低,以及为什么装备水平差,为什么我们到时候无奈干着急呢?

五、日常救援产品匮乏,逃生救援效率低下,以致酿成了很多不应有的悲剧

有的人,在写字楼、宾馆饭店、住宅发生火灾、煤气泄漏等突发灾难时,因缺少必要的防范产品和物资而窒息死亡,有的在仓促中因无逃生设备从窗户跳楼而致骨折、伤残乃至死亡;某大型歌舞厅、电影院火灾发生时因缺少逃生通道、标识、设备以及科学的指挥调度等造成拥挤和重大伤亡,令人遗憾和悲痛;车辆相撞时,某人因缺少切割设备而无法打开车门、无法割断安全带、无法及时包扎止血而贻误时机,加重损失;某滑雪场,一少年不幸摔伤骨折,疼的直喊,家长焦急万分又因怕加重骨折而不敢背不敢抬,但滑雪场连个担架都没有,眼看着孩子在哭喊声中等到120到达;火车上,有人划破或受伤,因无必要的消毒、包扎物品而使列车员和乘客非常焦急。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经常地、大量地重复发生着。

第三节  正确看待紧急救援产品缺失的原因

紧急救援产品缺乏、装备不足、物资匮乏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应从思想观念、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一、紧急救援产品缺失具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深厚的农业文化、农业文明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传统的农村几乎没有高楼大厦,住的是平房,出门就是院,其逃生以离开屋门为要,因此发生火灾、地震、洪水等灾难时不存在高层逃生中的电梯关闭、逃生绳索、走楼梯等问题;传统的农村交通工具是人力车、马车、自行车,走的是高低不平的土路,最高速度在每小时二三十公里,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也绝不会像高速公路上时速超百公里时的汽车相撞、每小时飞上千公里且从上万米高空坠落的飞机那样悲惨和可怕,农民在农村种地不用考虑安全带问题、不用考虑切割汽车门问题、不用考虑消防器材的配备问题、不用考虑坐飞机失事问题等。农业社会中,基本上不存在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不用在生产安全上投入太多装备;不存在化工爆炸、毒气泄漏等工业化中期的特殊安全和应急问题,与之相关的产品、装备自然无从谈起;很少出国、出外旅游,因此在异地他国救援应急上不用做什么安排。

另外,社会及经济转型已经带来了很多新灾难、新事故,且其发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但一些人具有侥幸心理,正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一些人对事故发生心存侥幸,认为家里不会失火,认为此地不会地震,认为自己的车不会撞,认为煤气不会泄漏,认为洪水不会来,认为从窗户跳楼只是电影里的事离自己很遥远,认为自己身边的设备发生爆炸几乎不可能,既然认为灾难事故“不会、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身上,那还投资于预防干什么呢?但实际上往往没有预料的事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发生了,没有任何心理、物资、组织准备的事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可能由于人口众多,可能由于以前贫穷太过孩子太多,可能由于事故频发灾难不断,可能由于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一些人对死伤、死亡有些麻木,以致不仁;有人认为,出点事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死了人也与自己牵连不上,以致不愿在此方面做过多投资。以上诸方面,统一地构成了紧急救援产品从研发到运用的巨大心理障碍,制约和阻碍了紧急救援产品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对社会的转型认识不够,对可能发生的灾难事故心存侥幸心理,对投资于救援预防存有投机心理,对生命宝贵性及尊严的认识不到位,是紧急救援产品研发、生产、流通、配备、使用不足的思想根源。

二、经济不发达,实力不雄厚,以解决眼前温饱和生存为主要着眼点的经济状况,也是紧急救援产品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

中国经济条件的改善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在此之前或在此过程中,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经济是主流和主旋律,虽然各级政府一直在倡导安全重于泰山,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发展压倒一切,为了加快发展,我们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向生产领域,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创造财富的方面,以尽可能多地生产老百姓急需的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资文化需要,这就使得名义上的安全第一实际上让位给了生产第一、生活第一。以致不难看到,很多煤矿产量年年长,效益年年增,但安全、应急、救援产品投入却严重不足,事故频繁发生,死亡率居高不下;高速公路越来越长,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跑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车上的救援产品、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却无相应增长,连环事故、恶性事故令人心惊;楼房越来越多,楼层越来越高,在里面住宿、办公、就餐、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但救灾物资、逃生设备、逃生通道等却增加不够,一旦发生事故灾难往往损失惨重;领导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抓发展,对应急、紧急事件的发生预防不够,对事件发生后的指挥知之较少,有关装备、物资、产品储备严重不足,事件发生时往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际上几乎起不到什么特殊作用,只是表明重视而已。这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会更高,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需求会增强,因此其投入也必然会逐渐增多。

三、一些救援装备的科技水平不高,严重影响着事故的预测报预防、搜救和转运、治疗和康复

一些普通的物资和产品,我们目前并不缺乏,实际上不是生产能力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但对于一些高科技产品和装备,则确实存在着研发、生产、投入不够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空中救援装备特别是直升机的研发生产上就明显落后于欧美、俄罗斯等国,不仅在直升机性能上且在内部的配置上都有不如人之处,在性价比上我们自己制造的还赶不上买人家的合算,以致我们不得不通过进口这些国家的直升机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煤矿事故的预测预防救援设备方面,我们总是事故发生前不知道、事故发生后人在那里不清楚、那条路径和方法能将人救出不明白的“三不”状态,按说这种具有敏感性的报警装置、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通讯设施应该能够解决,但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在生命探测方面,国外已有生命探测仪,能够通过科学的探测了解生命的存在,在人们被埋之后能够较好地发现生命,节约寻找时间并减少寻找成本,而我们还基本靠人喊话、手工挖掘、人海战术;在人员的转运过程中,很多国家已经配备了合理的设备,使在长途转运过程中安全,伤害程度不致因固定不当而恶化,而我们基本上还是一个万能担架一抓到底;在政府、大型企业的应急指挥方面,由于一些国家的卫星检测、通讯以及星罗密布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拍摄、回馈、集成系统,使得领导的调度指挥水平大大提升,救援效率大大提高;在一些具体的产品领域,如止血药品、凝固剂、防火衣、海上救生衣、防毒面具、高层逃生设备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精细程度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四、体制、机制等政策性、管理性因素是紧急救援产品发展滞缓的政治根源

作为一个产业体系,其能否发展关键是有无市场,能否盈利,这是投资者决策的基础,是资金和人才集聚的关键。我国的紧急救援产品总体落后,尽管有前面所述的各种原因,但体制、政策、管理性原因不可忽视,其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开放不够。如航空领域,由于我们目前实行的空管政策是比较严格的,或者说我们的低空是军队管制的,以致大家即使有了飞机也难以起飞,即使起飞也要经严格审查和按程序报批,而且在很多业务上是严格控制的,这样,由于空中市场的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购买直升机者就不会太多,通用航空的发展必然缓慢或举步艰难,这就必然影响直升机的研发和生产,制约直升机的配备和使用。二是市场创造或拓展不够。比如,我们的写字楼、住宅楼、宾馆饭店、公众场所、旅游地点等尚无紧急救援产品、物资和装备配备的标准和要求。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要求楼房达到一定高度后家里必须配备基本自救产品、逃生设备、呼救装置、互救设施,其将会有多大的市场;如果我们要求各大旅游景区、机场、车站、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配备紧急救援的呼叫指挥系统、自救互救设施、必要的物资储备、逃生装置等,其需求将会多大;如果我们规定各级政府、各个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自己的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及必要的辅助系统,其需要的产品和物资将有多少;我国如果要求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上配备应急救援包、应急救援器材等,将会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各生产企业强行配置有关预防、应急装备和物资,多少工矿企业将会因此大大减少灾难事故的发生。三是政府管理监督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门从事紧急救援的企业、一些市场安全事故比较多的企业,政府虽然有的缺乏具体标准,存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问题,但很多是有标准、有政策而无落实,即投资者的投资不到位,设施、设备、产品严重不足。对此,在政府职能逐渐剥离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也完全可以交由第三方紧急救援机构去做,这些机构要配备专门人才、专门装备,按照政府授权,在某一方面代替政府行使原由政府直接行使、但目前政府做不过来或做起来成本太高的事情。这些机构可以对救援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企业实施特殊服务,如参与设计审查、进行日常设备维护、监督企业设施运行、进行人员培训等中介性公证工作。四是财政投入不够。有些服务和产品,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因此政府必须进行投入。如预测预报系统,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冰雪等的预测预报预警,必须由政府提供,私人企业不会做这些事情,因为道理很清楚,这些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为此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工合作建立比较齐备、有效的以“预”为主的系统;再如政府的物资储备系统,当重大灾害来临时,如果我们预先一点储备都没有,就会手忙脚乱,因此政府根据不同地区、单位、社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流转、应用体系就是必须的。试想,如果我们在一些灾害宜发地、特殊人群集聚区建立起相应的物资储备,起的作用在灾害来临时将会有多大;还有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其至少包括指挥平台、通讯系统、交通系统、救援系统等的有效连接,也就必须由政府投资,因为这个系统不可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在产品和物资储备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一些不常用的高科技(如生命探测仪)、或投资大的大型装备(如大型吊装设备),往往必须进行政府储备。

第四节  紧急救援产品市场分析

紧急救援产品尽管已有一定生产、销售和消费量,但总体上看差距很大。应该说,尽管在紧急救援领域有研发生产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需求市场空间不足而非生产能力不够,因此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市场开发和形成上。

紧急救援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总体上讲,它既不是日常消费品,不是每天生活必须的,也不是生产资料,不是为了生产而购置的装备或材料,而是人们为了实现安全、应急、救援需要所配备的物资产品,是为生产、工作、生活服务的。但又极其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应急措施,没有救援条件,生产、生活就难以正常进行,或者说即使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正常进行,而一旦发生灾难事故、控制不力、处置不当,就可能给生产或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在经济利益及侥幸心理的联合驱使下,一些单位或个人并不愿意花这个“可能没用”的钱,从而使产品的市场空间不足,这便制约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因此,在紧急救援产品市场的形成初期或整个发育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之前的原因分析和现状,在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通过案例解剖、现场参观、知识普及等,提高大家对灾难事故的预防、控制和处置意识,特别是提高预防观念,提高预防投入水平。二是强制性推动。即政府通过组织有关单位研究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一系列“硬性的配置性规定”,从而形成稳定可靠的市场或消费群体。

按照我们关于紧急救援产品体系分类的基本考虑,从市场或客户角度讲,其可以分为五类。其具体需求不同,配置标准也有差异。

一、民用品市场。即一般家庭、个人平时用于自救、逃生或简单的互救使用的紧急救援产品,诸如住宅、写字楼、旅游等用的呼叫设备、小型灭火器、小型呼吸机及吸氧机、防毒面具、救援包、高层逃生设备、基本救援物资等。我们这里暂且不说农村需求,单从城市来看,如果每人在此方面投入100元(一个家庭投入500元应该是较低的标准),按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测算则至少有600亿元的市场规模。而且,这个市场有的可以在建筑物设计时直接安装、有的通过物业管理配置、有的由各家自行购买等进行启动。

二、救援企业市场。即专门从事道路、矿山、医疗、空中、海上、山野等救援的企业,他们所使用的装备除了一些通用产品外,原则上那些专用设备均应属于救援产品范畴。如呼叫及信息指挥设备、特种车辆、专用直升机或飞机、专用舰船、专用挖掘机、交通运输工具、搜救工具、特种通讯器材、破拆器械、生命探测仪器、现场基本卫生救助器械及材料等,都是一些救援企业必须使用的产品。比如,全国的6000多家道路救援企业,如果其装备、设备、用品都能按照一定标准配备,按一家500万元计,就有至少300亿元的市场。救援企业产品市场开发的关键,是政府推动下的标准化配置。

三、生产企业的救援物资和救援装备市场。无论什么企业,只要是工业生产企业,就有个安全生产和紧急救援问题,就需要按规定配备相应的装备、设备和产品。这些,在一些灾难事故较多的企业,如矿山、化工、鞭炮等易燃易爆易塌陷等企业,国家已经有了一些针对安全生产的标准或规定,但在很多企业,仍然没有针对安全、紧急救援等方面的系统性预防、救援产品配置规定,以致在这些企业中还较普遍地存在安全、救援投入不足的状况。这个需求有多大,恐怕目前还很难预测,估计在几千亿元以上。

四、政府的紧急救援产品需求市场。政府作为紧急救援的行政管理主体,在紧急事件发生后通常扮演着主导角色,特别是当比较大的事件爆发之后,政府的指挥、协调、调度作用是一般机构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政府就必须围绕自己的职能、任务、基础设计有关装备、产品事宜。政府对紧急救援产品的需求可能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预测及监控设备,诸如地震、海啸、台风、冰雪等重大自然灾害,不只政府有这个义务,且也只有政府才能有能力做好这一工作。二是应急体系建设设备,这包括所有由政府财政供养的单位的紧急救援产品配置,如呼叫信息系统和指挥平台、必要的车辆和交通工具、专业救援队伍所需设备、有关政府系统内的救援产品等。比如其中的信息指挥系统,救可能包括移动摄像系统、反馈系统、视频系统、呼叫指挥系统等,其组成应该是在统一设计下由政府层、企业层或社区层、个人层组成的整个信息体系,这里的技术、装备、产品也应围绕这个体系进行配备。三是研发性设备,主要是为了进行紧急救援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而专门购置的设备。四是物资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以及有关突发事件而储备的必要生活物资等。

五、一般机构和组织的需求市场。诸如商场、宾馆、饭店、机场、车站、港口、机关、学校、医院等,这些机构有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是以流动人口为主的场所如机场、车站、港口以及商场、饭店、宾馆等,这些地方的紧急救援产品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特点;有的则人员相对稳定,但属特殊人群,如学校、医院等,也需根据器特点配置产品。总之,在这些场所中,信息指挥、逃生、控制等围绕人口有秩序地疏散等方面的产品必须充分考虑。

第五节  紧急救援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紧急救援产品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特点,这是因为紧急救援既要用到高科技产品还会用到极普通日常生活用品,既要预警预防预报预测设备还得有具体康复治疗设施,既涉及特大自然灾害也有不同类型的灾难事故。从研发和生产角度看,我们将其按装备、一般救援产品和一次性救援物资来描述,且将重点放在前两个方面。

一、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需要加大一些重大紧急救援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以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

一是交通类设备,主要是以直升机为代表的空中交通救援工具以及有关的特种车辆。而且,直升机在这里不仅是作为一般的交通工具使用的,且必须有一定的救援设施,能够通过其快速飞行、灵活起降等达到接近救援目标、实施有效救援的目的。在直升机的研发生产上,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将其作为一个战略增长点来看待,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力争尽快形成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做支撑的直升机研发生产体系。

二是通讯类设备。主要是在恶劣天气下,在正常通讯无法完成信息沟通任务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信息畅通,使呼叫、传输、接受等不致发生“短路、拥挤”等现象。这方面,在重大自然灾害来临时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要研究开发具有移动通讯功能的车辆或设施,使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实现进近指挥。

三是重大预警预报预测类设备。主要是对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海啸、冰雪等的预测预报。可以说,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是有效预防的重要基础,是减少灾害和灾难事故损失的主要途径。在地震预测上,尽管这仍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但重大地质情况变化时会否反映出一些迹象也是极其值得总结的一大问题。

四是敏感性报警设备。比如煤矿的瓦斯气体监测设备、化工企业的气体泄漏监测设施等,都应该作为预防事故发生的主要设备予以开发生产。

五是搜索用设备。在地震、煤矿、泥石流、海难等情况下,由于缺乏精确的探测设备、定位设备等生命探测仪类设备,以致我们有时不知道地下有没有人、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是否还活着等,这就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困难,延长了救援时间,增加了灾难损失。

除了以上点到的设备外,还有一些安全生产设备也必须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这些研发和生产,是有一定科技层次的,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联合进行的重大攻关性项目。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共同开发的合作格局。

二、对于一般的紧急救援类消费品,可以进行自主开发,也可以按照需求在创新的基础上采取集成式研究生产方法

对于一般的、面向日常救援的产品来说,虽然它们以前没有纳入到紧急救援产品系列中来,但一些产品、零部件都是有的,只不过他们散见于机械、电子、通讯、医疗、卫生、劳保等领域而已。而且,紧急救援作为一个系统,在救灾、救人等过程中,通常由有关产品联合发挥作用才有效的,本身就具有集合化特点,这就不仅为我们将一般的救援产品进行集合提供了产品可能,也为进行集合研发和生产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这些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就有三种方式可以考虑。

一是自己独自研发生产。这就是说,尽管现有的一些产品具有准紧急救援类产品特点,但并不是说紧急救援的日常用品已经齐全不用再开发生产了,实际上在紧急救援产品领域,我们还是有很大缺陷和空间的。比如,高层逃生设备,就是需要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虽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其本质上不属于组装或集成式生产。

二是对于一般的日常生活类产品而言,其需要的是简单组合式集成。所谓的简单组合式集成,是指原则上只要将这些已有产品组织起来,统一放到一起就可以发挥其救援的综合作用的产品。这些产品之间虽然在救援中有不同作用,可以相互补充,但没有必然的技术联系。比如,紧急救援包就属于此类产品,它们可以根据需要从市场上采购不同的现有产品进行组合,形成针对不同灾难事故、人群及救援特点的内容。有的针对旅行人员、有的针对家庭,有的针对老人、有的针对孩子,有的针对工业企业、有的针对公众场所等,但其基本功能是在紧急事件发生后的现场及时救助。诸如此类的产品,虽然也需要进行市场研究并根据需要不断创新,但总体上讲是相对简单的集成。

三是对于一些具有系统功能的产品来说,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创新性集成。所谓系统设计,是指所针对的主体有比较复杂的行为特点,只有按照一定原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设后,形成的产品才能满足其救援需要。比如,一个城市应急体系的建设,就必须在产品、管理等方面按照该城市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创新设计,将有关的信息系统产品、交通产品、现场救护产品、医疗产品、物资储备等统统纳入其中,使各部分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集合,才可能满足城市应急之需;再比如一个社区的紧急救援体系,就需要建立家庭内部自救、互救和逃生,社区内紧急救援,社区外或社会紧急救援力量的联合行动,此时,这个从家庭到社区再到社会间的联系和衔接,就必须成为一个严谨、科学、高效运转的系统,这才可能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救助救援,达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目的。

三、研发生产的组织形式

所谓组织形式,在这里是指研发和生产产品的各生产要素之间,按照什么经济原则进行组合,或者说按照什么经济体制进行结合。在此,我们主要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并将其分为完全松散式、协作式、紧密式三种。

一是完全松散式。这可能是我们目前的主流状态,即研发和生产企业之间各自规模较小、不成气候且互不联系、各自为战。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单兵独斗式方式,其好处是能够实现较好的自主创新和自由竞争,其弊端是由于未能完成生产要素的整合、未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使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产量、营销、效益方面难尽人意,难以取得较大的技术、质量和市场突破,且由于费用、有效渠道、人才等限制,使得在社会的推广力度不大,销售量受限,这又返过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扩长。

二是协作式。所谓协作式,主要是指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规范标准、产品生产、产品推广、营销渠道及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合作,其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攻克技术难关、规范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等。这种协作,又有两种具体方式,第一是企业间的自主合作,第二是行业协会推动下的有组织合作。目前,虽然一些企业间在第一种合作方式上开始谋划和尝试,但行动和效果与一些成熟的行业比还有很大差。而第二种方式即通过紧急救援产品领域的协会来组织,目前还没有迹象,因为协会还未建立。因此,在紧急救援产品领域的协作是比较少的,同时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推进的。

三是紧密式。所谓紧密,是指企业之间或者形成了股权关系,或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合作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有公司法等法律保障的,也是有利益共享做基础的,从而其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对外关系等方面会采取较为一致的行动;即使没有股权关系,主要在某些方面建立了法律关系,也是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目的的。这个方面,我们主张在有关企业的基础上,按照自愿自主、优势互补、公平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市场运作,组建起一些股份公司,打造几家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实力、管理、市场影响力的尽快提升。在股份公司未组建起来之前,完全可以通过某些方面的紧密合作,建立联系,形成合力,为更深度的合作奠定基础。

四、建立紧急救援产业基地

随着需求的增加、市场的扩展、产品的增多、企业的发展,将以生产紧急救援产品为主的企业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通过空间的突破实现合作的集群效应,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从空间布局上讲,紧急救援产业基地可以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逐渐递进从而也形成了三个救援产业空间组织的三个发展步骤。

一是企业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但它们之间是有组织、有联系、有合作的,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产业基地。这时,各企业基于其历史原因和各方面考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有关地方,但他们之间,已经通过一定机构的组织,形成了一个网络,形成了一个不是在空间上而是在功能上的基地。该基地的特点是:通过一个网络平台,各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有关信息在网上发布,同时也可以了解和掌握业内有关的政策、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企业一方面可以对一些救援产业领域的资源实现共享,减少自己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此过程中逐渐选择和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有目的地构造产业链,较好地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致的重复研发、生产和恶性竞争,从而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目前,我国的紧急救援产品研发和生产确实急需建立这一带有虚拟性但对整个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地体系。

二是专业性产业基地。主要是依托某一资源优势,在某一地区建立的以研发、生产某一类紧急救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产业基地。比如,依托某些科研机构的品牌和功能,在某地建立的专业产业基地,如依托国家在抚顺的煤炭研究院及其多年形成的技术、资质、人才、品牌优势,在沈阳附近设立煤炭安全、应急、救援方面的产品生产基地,尽可能将全国有关的以研究、生产煤矿乃至矿山安全、应急、救援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吸引到这里来,共同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当然,这样的基地,也可以考虑建设在目前煤矿比较多、距用户比较近的地区,如陕西榆林地区,地区作为我国的能源化工基地,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如果在这里建立面向晋陕蒙宁的产业基地,也有很大的优势。再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四川某地特别是成都附近(如新津县等),建立面向地震灾害的预防、救援、处置产品和物资基地,重点围绕地震的预测预报预警预防、灾后救援、善后处置及恢复等所需的产品、物资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也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即使单就建筑物中所需的防震、抗震、减震、逃生、救援产品、材料、物资来看,其需求也是巨大的。再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在武汉等地,建立以面对水灾害救援为主要特点的产业基地,在防洪、蓄水、泄洪、船舶特别一些新型水灾救援物资上做些研发,组织生产,也有利于其水灾的防犯和控制。再如,可以考虑在黄山等地,建立面向山野运动、旅游等的产业基地,以攀登、呼叫、吊拉、搜索产品及相应的服装、装备为主,也可以形成较大的专业研发生产基地。还比如,我们还可以设立以生产空中救援装备、产品为主的空中救援产品生产基地,以生产特种救援车辆为主的紧急救援特种车生产基地,以生产紧急救援医疗卫生及康复产品为主的医疗救援产业基地等。

三是综合性产业基地。所谓综合性产业基地,主要是从其功能角度讲,其所面对的是所有或更多灾难事故,其研发和生产的产品是比较全面的,其提供的服务内容是比较综合的。这些基地,从大的方面讲,可能囊括救援产业、有关配套设施以及相近的其它产业,因此其可能是个以救援产业为主、有关产业配合、相关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的大社区;还可能是救援行为、知识和产品基地的综合,即在这个基地中既有为紧急救援行为服务用的呼叫、指挥、协调调度中心及有关队伍、装备,也有为培训人员而设立的学校、培训中心、训练场地,还有生产救援装备和一般消费品的众多企业,也有重要救援物资的储备和流通体系;同时,还可能有政府设立的对有关机构、产品、服务进行鉴定和认证的机构,有用于国内外交流的会议中心,有用于产品展览的会展中心,有用于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的信息中心等。因此,综合性紧急救援基地的设立,是个需要严格论证的过程,在区位、定位、整体规划、推进步骤、政策措施等方面必须进行比较论证后,再决定在那里建、建多大、功能怎么定位、具体怎么操作等具体问题。

五、切实组织好企业生产

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在这里并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但作为紧急救援为产品的生产者,其确实有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点,因此,围绕产品质量的保障问题,在此做一简单说明。

紧急救援产品是为了在紧急状态下实施对人的救援、对灾害的控制或处置,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救援就难以正常进行以致贻误救援时机、带来不应有损失。另外,紧急状态发生时,本来就可能环境恶劣甚至极其复杂,如果救援产品的质量有问题,就可能在救援的同时产生二次灾难,造成新的事故。因此,紧急救援产品的核心是质量的可靠性,生产企业的管理重点也在于如何保证产品性能的可靠。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至少在管理上应该加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从上到下切实树立起质量第一意识,并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所谓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说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层级、每个人,都是质量管理主体,都有质量管理任务;供产销的各个环节,都有质量管理的责任;人财物的各个要素,都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也就是说,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严把设备、原材料、半产品采购及管理关。即必须让设备质量优、运行正常,原材料质量可靠、储备管理得当,半产品品质好、保管有方。这就要求,不仅要对生产紧急救援产品的企业在装备上有明确要求,且还要要求起在采购、设备和物资管理环节切实有一套体制机制做保障。三是人员质量要合格。好产品是生产加工出来的,而生产的主体是人,如果人的技术、管理、责任心等不能到位,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人员的保障,主要靠经常、有效的培训和科学回来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环境管理。即生产紧急救援产品,必须有相应的外界环境做保障,主要是防止空气、水等污染以致影响产品质量情况的发生。总之,对于生产紧急救援产品的企业,我们应该按照高于一般生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尽可能形成一套行业性标准,并借以审核、检验企业在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合格性,从而促进其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第六节 紧急救援产品营销体系

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我们对紧急救援产品的消费水平严重偏低,这不仅不利于这个产业发展,也大大加重了一些灾难事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为了提高全社会对紧急救援产品的使用和消费水平,除了需要加大研究、开发、生产等投入之外,还需要加大宣传、推广、营销力度,使大家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在生产、工作、生活中更加注意,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

我们这里所说的紧急救援产品营销体系,是指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以销售紧急救援产品为主要任务的组织、活动及其之间关系的总合。

一、建立紧急救援产品营销体系需考虑的几个原则

在中国,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紧急救援产品营销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在总体设计上一开始就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是营销内容要符合紧急救援的内涵和实际需要。由于紧急救援产品是个庞大的体系,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营销体系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卖什么”,且这些产品和服务要具备紧急救援特征、要符合实际救援需要。特别是,尽管一些紧急救援产品具有通用性,但很多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基于灾难事故的不同特点,或者说不同的灾难事故往往与生产经营特点、外在条件、自然环境等紧密相关,这就产生了不同的需求主体。如此,在体系的设计和建立中就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场所、不同人群对紧急救援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要,使构建的体系有用、有效。

二是自建与整合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中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平台,一方面需要自己投入适当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必须按照整合的思路将有关营销资源整合进这个体系之中,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且会提高运作效率。而要进行整合,就必须对体系的功能、架构、分工、政策等有个系统的设计,明确在整个业务链条中不同方面、环节、主体的职责、权限和利益,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利益界限清楚的合作链,自己建设那些原来没有、功能缺位、需要配置的高端性管理板块,主要是建设那些作为整合基础的新内容,但大部分资源则须通过整合和合作完成。比如,紧急救援营销体系可以与超市、大型商场、医药销售、劳保用品营销商、银行、证券、保险、汽车维修商等销售渠道合作。

三是有形的物理渠道与无形的网上渠道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在渠道建设上,需要几个方面统一设计、分别推进、协同作战。有的城市特别是省会等大型城市,需要建立一些专业门店,其既是紧急救援产品的展示平台也是进行紧急救援产品培训、提供安装和维修服务的支撑,可以考虑,在省会城市进行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在地级城市建立专业门店。同时,可以依托物理网点招聘一些营销员,开展对外直销服务。在物理网点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网上商业体系的建设力度,因为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诚信体系的建设及管理的日渐成熟,网上购物在一些城市和领域已有一定基础,至少,网上商城可以起到信息沟通、了解产品、确定意向的作用。四是要注意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建设布局规划。中国紧急救援市场庞大,所需产品、设备、物资众多,要把这个体系建设好,就必须通过调研,形成一个能覆盖全国的具体布局规划,将在什么地方、销售什么产品、何时完成等论证清楚,特别是,这个规划要与整个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相呼应,与各地灾害特点相一致,与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协调。规划形成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分步实施,逐渐将体系建设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从功能设计上看,这里的紧急救援产品营销体系也不可能完全以销售物资类产品为主,而需要统筹地销售物质类、行为类、知识类产品和服务,这才能发挥这一体系的最大作用,较好地发展紧急救援事业。

二、紧急救援产品营销渠道的稳定性建设

从理论上讲,紧急救援产品与一般商品营销一样,都是买和卖。但由于我们构建的是营销体系,或者说至少在开始时没有自己的产品、专利、品牌等优势,只能先买再卖,因此,就有个怎么买、怎么卖、怎么管的问题。这里最大风险或问题在于:当我们将某产品的市场培育起来时,生产厂家想自己独立做,或者提高销售价格,或者提出新的要求,或者不再与之合作;另一个问题是,当一些地方的营销商逐渐了解产品之后,抛开原来赖以起步的体系自己独立做,直接从厂家进货。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就成为建立营销体系者必然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对于生产厂家而言,有几个约束性条件必须一开始就明确。一是品牌。作为一个体系,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并逐渐将自己的品牌培育起来,形成市场影响力。由于紧急救援产品生产者很多,各有各的牌子,如果想统一起来,形成整体市场影响力,就必须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品牌,这个品牌,是建立营销体系的关键,也是开拓市场的关键,还是实施管理的关键。二是对于计划大量采购的产品和想长远合作的厂商,必须按照两个牌子并列的原则进行营销。即每个产品生产厂家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加上统一设计的营销性品牌,统一品牌到达一定影响力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要求在国内外订单生产啦,就可以实现“贴牌”。三是区域划分。即使第一步难以做全国的总代理,但根据自己的营销能力可以尝试在某一地区做总代理,以保护自己开发市场形成的成果。四是阶段性价格政策。即当购买量得到一定水平时,其价格应随之下降或下浮,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性销售政策。五是时间约束。即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优惠或权限,鼓励其加快市场推进。

对于加入营销体系者而言,为了防范当市场打开、销售量上去之后这些新加入者“另立中央”,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品牌管理。只要有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即使一些人想独立门户,也不是那么容易。二是合同约束。比如,可以约定在离开营销系统(公司)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同业业务,否则视为违约,可以按合同约定追究其责任。三是厂家约定。即为了减少人员流失和形成新的竞争对手的风险,可以与产品供应厂家达成一致,即厂商在一定期限内不能给从合作伙伴中流失的人员以同样价格(或更低的价格)供应产品,这就使得即使一些人员流失或离开啦,也不致于立即形成竞争对手。

三、营销政策及管理

营销体系建立之后,如何运作好、管理好,关键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基础是人员队伍。因此,制定好政策,才能保证该体系的健康运行和正常发展。

从政策上讲,主要是应该明确几个方面的政策:一是人事政策。即在销售体系中,应该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人员身份。主要可以分为二种,即公司正式人员,这些人是公司运行和管理的骨干,在各个岗位上起主导作用。第二是临时雇佣人员,这些人原则上不再签署通常的劳动合同,但要签署相应的合同,将有关的职责权限确定下列。当然,围绕不同的人员要有相应的考核、奖惩、升降机制,切实建立起鼓励发展、激励先进的用人机制。二是奖励政策。总体上是要实行低工资、高奖励、以销售提成为主的政策,特别是在市场开拓初期,更应该将提成政策放到突出位置。三是价格政策。总体上应该是鼓励销售的价格政策,即销售量越大相应的价格越低,应该有个比较系统的阶梯性安排,使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有关折扣,应与销售量直接挂钩。四是区域管理政策。即为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在区域划分上实行一定的特殊,主要是让不同区域的营销人员能够安心在自己分管的区域内工作,减少交叉,降低成本。五是资金政策。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区、人员的工作业绩、经济状况、管理能力、信用经历等区分不同的预付、垫付资金政策,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尽可能鼓励那些能把业务做大做强的同志大胆开拓业务,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从管理上讲,主要是加强业务流程、产品、资金财务、售后服务等管理。一是要对不同业务进行流程分析,形成相对完整、环节清晰、分工明确的业务流程链,这个工作做的越细,对管理工作越有好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在合同的谈判、审批、签署、执行、管理上要有明确的程序要求,切实保证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公平性、可执行性等,特别要防止因合同不严密导致执行中有歧义及承担不应有的法律责任。三是做好宣传和信息广告工作,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产品信息能够进入使用者的视野,使其能较好了解产品的性能、特点、价格等,为其购买做准备。四是加强产品的采购、运输、储备等管理,确保产品处于较少的闲置状态,尽可能少地占用资金。五是资金财务管理要放在突出位置,主要是把好付款、结算、回收资金等重大关口,确保资金安全。                 

第七   紧急救援物资储备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侵袭,还是遇到突发灾难降临,救援物资往往成为瓶颈从而成为救援者及被救援者共同关注的大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条件下,紧急救援物资基本上不再是研发、生产和运输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即是从政府到、到企业再到社会和家庭怎么进行物资的采购、储备、周转、流通、使用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品种较为单一,现有的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储备的主要是救灾帐篷;地方储备的救灾物资也仅限于帐篷、棉衣、棉被和少量的救生装备。如洪涝灾害期间紧急转移受困群众,需要配备冲锋舟和救生衣,而这些救生装备在基层数量极为有限,应急期灾区往往需要从外地或部队调运,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受灾群众家中衣物被洪水冲走或浸泡后,急需棉衣棉被等过冬物资;灾区冬季使用棉帐篷没有配套的取暖设备,受灾群众主要通过因陋就简方式解决取暖问题,存在火灾和煤气中毒等安全隐患;帐篷安置区常常缺乏电力供应,不能满足受灾群众做饭和照明的需求,安置区急需配备小型发电机和应急灯;洪涝、地震灾害常常造成水源污染或供水设施损毁,灾区用矿泉水解决临时饮水问题,不仅成本高且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急需配备一些净水设备。 “
 “鉴于当前我国救灾物资品种单一、应急装备落后的现状,中央和地方应在充分考虑灾害发展趋势前提下,结合地域特点和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分批次地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例如冲锋舟、救生衣、棉衣棉被、取暖设备、小型发电机、应急灯、净水设备等),并购置必要的应急通讯装备:例如北斗定位导航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应急通讯车等),依托《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列出的“国家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我国灾害救助保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一、紧急救援物资的基本定义

所谓紧急救援物资,是指那些只有或专门为了在紧急状态下,用于遏制事态发展、保证人员安全或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次性物资资料。通常,这些物资是预先储备的,但也有临时组织、借用乃至征用的。其突出的用途是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之时。这些物资通常有几个特点:一是直接用于抗灾救灾的物资。如堵洪水的麻袋、防震用的帐篷、清除地上冰雪的盐等,这些物资使用时往往极其急迫,刻不容缓,因为早点使用就可能遏制灾害蔓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二是用于紧急状态下救人的基本生活物资。主要有食品、药品、生活必须品等,这是因为一旦灾害来临,很多人可能倾家荡产,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之需。这些物资的储备之所以急需,是因为一般大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往往气候恶劣,交通受阻,运输困难,即使在其它地方有大量物资可用也往往因条件制约而无法运达现场,很多灾民可能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缺医少药状态。三是后期安置性物资。主要是当灾害过去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暂时难以恢复,因此需要有临时性安置,这些物资往往也需预先有所准备,当然,这种储备原则上储备于社会,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灾害恢复能力的综合反映。四是生产恢复性物资,自然灾害的威胁往往不仅在于人们的生命财产,且还会对生产造成危害,因此灾害过后的生产恢复往往也极其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矿企业较多、生产能力较强、就业者比重较大的大中型城市,这一问题往往更为突出。从上可知,紧急救援物资既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特殊性在于其对某一灾害的预防、应对、减缓损失具有特殊作用,在于其在此时此地的特殊效能,一般性在于它们可能并不都是什么高科技产品,而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离不了的一般物品,或者说正因为其一般性,才具有了特殊时期特殊场合的特殊意义。这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紧急救援物资,往往是极其普通、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只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发挥着其它物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已。

二、中国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灾害特点、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规划、人口分布和物资供应条件等制定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布局规划

通常说来,南方多洪水,因此抗洪救灾一般发生在南方诸省特别是长江、淮河、珠江流域,为此,就需要根据洪水的特点储备救灾物资;北方多冰雪,冻灾、寒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因之需要多被清理冰雪的设备,防寒防冻的物资;地震多发宜发地,则在防震、抗震上要做些防范;火灾较多的地区需要根据火灾特点做些安排。基于一些重大灾害的国际性特点,以及灾害来临时的突发性特征,因此建议根据实际制定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布局规划,这个规划要考虑分层次、分类别的物资储备。一是建立面向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且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灾害特点及需求相统一的储备体系。比如,可以在广西、广东等地建立面向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诸国,主要以海洋灾害的重大物资储备为主的储备、运输、流通系统;在郑州或武汉等地,建设面向南方各洪水频发地区的物资储备体系,防范洪水的发生;在东北建立以冰雪灾害、火灾为主面向东北以及东北亚地区的物资储备体系;在新疆等西北地区建立面向西北乃至独联体国家的灾害储备体系;在四川等西南地区、北京等华北地区分别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体系等。以上项目,应该纳入国家重大物资储备计划,实行相对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适当在一些省份建立相应专业的物资储备。如在地震易发地建立地震物资储备,在火灾易发区建立火灾物资储备等,在一些山区建立面向泥石流的物资储备,在一些煤矿、矿山较集中的地区建立面向煤矿等的物资储备等。总之,这些储备相对而言使用范围再小些,物资更专一些,储备管理的级别再低些。三是契约性储备。即为了应对重大灾害来临时的突然之需,除了国家或政府建立若干重大的物资储备库之外,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建立物资储备的第二个保障线,即通过预先的契约形式与有关企业、单位或居民建立起合作关系,约定一旦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其所生产、储备的物资应服从救灾需要,其价格也可预先设定。

三、紧急救援物资管理

尽管灾害在某一区域具发生的可能性大于其它地区,但毕竟仍带有突发性、偶发性等特点,很难在具体时间、规模、影响范围等地面做出准确预测、预防和安排,物资储备也是如此。因此,就需要按照救灾使用与非救灾使用、政府管理与企业运作、财政支付与市场购销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制度安排。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从储备库建设和管理、以及储备物资的采购、维护、周转和使用等一整套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全国的救灾物资统一信息系统和管理调度系统,重点将目前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储备物资库首先统一到一个系统之内,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这才能较好地储备、调用、使用有限的储备物资,减少重复储备,防止储备漏项,提高使用效率。二是在此基础上,完善微观管理体系,即政府储备库及其物资管理应以政府出周转资金为主,储备库的建立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储备物资的采购纳入政府采购系统,物资的周转按照市场规则公开操作,其转让收入纳入财政专户并仍作为采购资金安排,使用于灾难救助上的物资必须纳入使用和支出范畴,而契约性物资储备则只在正常储备难以满足需要时动用。三是建立储备物资、临时性捐赠物资、紧急状态下采购物资的统一协调体系,使得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不致于因工作紧张而发生较大的物资拥挤或短缺现象,不致于因工作原因造成物资的供不应求和剩余过剩。因此,一旦灾难发生,物资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监控系统便极其重要。

close

tel

  • 132536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