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当前位置: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 综合分类 >> 救援产业论坛 >> 促进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综合分类

促进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发布时间: 2014-10-24 15:17:32  查看次数: 715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是多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高发区,每年发生各种事故上百万起,人员伤亡上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给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约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6%。2008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8.0级特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超过1万亿元。还有近年的非典、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频发的矿难、交通事故等,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灾难面前,中国政府由于采取强有力的救援和救助,减少了因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切都彰显了紧急救援事业的重要性,也印证了只有赢得时间才能留住生命的光荣使命。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目前的救援体系尚不完善,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诸如:建立包括社会化紧急救援在内的救援服务产业尚不成熟;包括紧急救援志愿者在内的民间和社会救援力量的动员机制严重缺失;包括大力促进紧急救援行业发展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条例尚不具备;缺少有效的综合救援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救援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匮乏;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在内的救援力量,无论从人数还是经验都显得十分薄弱;包括救援直升机、通讯和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在内的我国整体救援装备技术水平依然比较落后;广大国民自救互救的救援意识和技能普遍严重匮乏;包括蕴藏于国家和民间的救援物资储备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国家财政而致使社会有效资金积极参与救援领域的渠道过于单一。

另外,在我国就如何发展中国紧急救援事业目前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亟待纠正。

首先,我们既要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积极介入这一朝阳服务产业的发展,也要明确救援产业不是高附加值的暴利行业,更不应理解为是一个短期行为,它的发展也需要经历萌芽期、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期、衰落期几个过程,任何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发展,急功近利的思想都将会极大危害救援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国紧急救援产业在我国并不是一张白纸,但存在各自为政,互不互通互联的割据状态,因此如何实现优良资源的整合才是中国紧急救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第三,中国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不应该着眼于大而全的发展路线。如果我们还是从头去做那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结果将导致没有成本竞争力,也不会有技术优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服务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因此,如何在卖救援服务的同时学会买更低廉的其他辅助性服务才是发展中国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救援产业对人才要求十分高,甚至是苛刻要求。救援产业需要的是全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广度、知识层次、知识水平、知识实践度以及社会学科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救援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同行,并需要配套制定拴心留人的人才政策才是救援产业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建议把培养我国救援产业高端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在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领域设置“紧急救援管理”专业或方向,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为救援产业,包括救援管理和培训、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第五,中国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在强调救援主权的同时不应该排斥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在应对各种灾难的救援和处置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究竟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救援产业,我们还是刚刚起步并摸着石头在过河,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和资源本身就是对我们事业发展事半功倍的好事情,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到来是狼来了,我们会因此丧失救援主权,丧失救援的可控性,这些观点都是极为短视的行为,在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如何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才是我们救援的终极目标,只要在我们国家实施救援行为,我们就可以掌握救援的主动权。另外救援产业归根到底属于服务性行业,中国政府是允许和鼓励外资进入这个行业发展的。因此通过这种救援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才是创新发展思维的重要体现,也只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尽快推进和提高我国紧急救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

第六,救援产业不需要也无法做到垄断一家独大如今包括金融、电力、石油、电信等国家行业也开始打破垄断走向市场,我们不需要重复去走别人的老路。垄断本身就意味着落后,因循守旧,创新乏力,并失去竞争和创新的源动力。因此,只有让所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才能确保襁褓里面的孩子最终健康地长大成人

为确保中国紧急救援事业的良性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积极争取在现有行政体制下谋求分散于各个部门救灾资源的集中支持是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关键点。如何利用现有政府资源做好救援产业的发展才是务实可行的举措,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积极推进紧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推进全国紧急救援产业的形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整合,通过努力实现非政府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积极获取,即通过申请将自行开发或引进的救援标准不断升格为行业标准、部委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等等,这些标准的获得本身就赋予了社会化的监管和鉴定、认证的行政权力,这就是非政府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体现,另外通过努力获取部委司局、直属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对救援标准的支持和采信,自然就实现了在不改变体制的状态下,通过行政手段获取了对救援体制改变的目标。

二、积极谋求建立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救援标准、规范等基础工作是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站在高端才能有效的指导紧急救援事业和产业的规范和创新发展。由于在我国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救援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社会动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灾难的法律法规。为此,建议尽快出台一部针对各类灾害,涵盖灾害预防、预警、救灾、灾后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法律,并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政府、社会和民间的各类救援行为。同时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针对紧急救援涉及到的众多服务标准、技术标准、产业标准等,积极制定完备有效可行的各类规范用以指导紧急救援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三、加快发展一体化社会救援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积极贯彻以人为本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精髓。积极发展基于全国的紧急救援统一呼叫平台,建立包括道路救援、山岳救援、航空救援、医疗救助、保险服务等相结合的一体化联动社会救援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社会救援服务体制建设;同时,建议针对紧急救援产品技术等研发和生产,积极打造紧急救援产业研发孵化基地或产业园区,建立基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紧急救援产业体系,并在诸如能源化工基地等特殊地域,建立区域性社会救援服务体系,如针对中小型能源化工企业等,建立紧急救援培训基地,成立第三方安全生产评估和专业救援机构,设立战略物资仓储物流基地,推动城市地区能源化工行业紧急救援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另外,将城乡一体化应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作为区域性科学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建议将应急安全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中,着力改变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灾害重处理、轻预防的状况。建议制订城乡一体化应急安全标准,对紧急救援政府职能定位、社会化救援体系服务规范、紧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应急产品配备、专业人员岗位设置、志愿者活动以及公众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做出强制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紧急救援的事前、事中、事后行为规划化和标准化处理。

四、大力发展紧急救援产业是扩大内需并确保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紧急救援不能完全看作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政府职能管辖的工作,同时也应该看到紧急救援类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紧急救援已经成为服务性行业中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同样也有不少国外企业已瞄准中国紧急救援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并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该领域。因此,建议我国应提早规划紧急救援产业布局,尽快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和规范。对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基地建设、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物资储备、医疗救护、保险赔付、通讯保障、教育培训等,制定财政、金融、税收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国家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基金,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积极广泛宣传普及紧急救援知识和技能是建立健全和推进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意识平台。占据国民的意识领域就有助于推进创新性事物的快速发展,紧急救援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建议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进学校、进课堂,让人们从小就掌握基本的紧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积极推动紧急救援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教师、社区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等特殊职业和岗位群体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能力。在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多渠道建设城市紧急救援体验和演练实训基地,甚至建设类似于迪斯尼乐园中国紧急救援灾难体验主题公园,通过寓教于乐等不同方式,着力培养公众的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本领,并将公众的救援意识和技能培训纳入到公民信用体系之中。

六、建设紧急救援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是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保障。紧急救援是一个新兴的热门学科——“边缘学 未来的发展就是边缘学科的市场,如今各类专业学科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只有边缘才是一片崭新的空白区和处女地,但如何在政府之间、社会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国际之间等等边缘之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和特色工作内涵,谋求人无我有的特色服务,这些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建议把培养我国救援产业高端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在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领域设置“紧急救援管理”专业或学科方向,为国家培养高端救援人才,并可通过建立紧急救援专业教育机构,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紧急救援专业,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覆盖城乡、满足应对复杂情况下灾害处置和救援工作需要的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在学校、社区、商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紧急救援专业人员和一定数量的紧急救援志愿者,负责宣传普及救援知识,监管应急安全设施运行情况,对潜在事故危险进行评估,并在发生事故时,到现场指挥营救,为救援行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紧急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可借鉴依托平台。发展紧急救援事业和产业,我们亟需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十分重要的救援技术和经验的引进,并亟待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共享、普及教育、专业培训、技术研发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多方合作机制,这些内容都是积极谋求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要素。另外,引进国际合作才能真正做到救援规范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实现救援技术的先进化,救援成本的最小化、救援速度的快捷化。因此只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尽快推进和提高我国紧急救援产业,满足救援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紧急救援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目前紧急救援事业发展才刚刚开始,只有建立健全良性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提升紧急救援宏观意识和微观理解,才能让紧急救援事业发展事半功倍,也会让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紧急救援是一项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光荣事业,也是一个崭新的实践性课题,只有在全社会都支持和关心的前提下,广大有识之士积极投身紧急救援事业,才能最终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close

tel

  • 132536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