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发的天灾人祸面前,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灵便多用,受地理空间限制少等优势,是组织应急救援所采用的最及时有效的手段。航空紧急救援产业在培训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已经展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我国的紧急救援目前仍是由政府主导。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化紧急救援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一些体制机制因素亟待突破。
我国紧急救援产业发展落后
日前,在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主办,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航空紧急救援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一些专家慨叹:我国“民间的、社会的紧急救援太落后了!”目前,突发性紧急事故的社会化救援行动几乎都是在既无经验又无准备、既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又缺乏设备与装备的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社会救援资源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整合,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业内人士建议,应积极探索社会化航空救援市场运作,可考虑与保险业相结合,还可以跟120合作,打造空中120等高端商业服务。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象条件复杂,重大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呈高发趋势。日本紧急救援权威西川涉先生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表示“非常吃惊”,他发现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特别快,现在已经有6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但与此同时发生事故、发生灾害的情况,“也会倍增”。他认为,应关注在这样发达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了紧急事故,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急救。10年前他们就在日本国内做了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利用航空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救助率、生还率会达到两倍以上,死亡人数可以减少40%,术后恢复率可以达到两倍以上。
紧急救援成发达国家第四大产业
在一些发达国家,紧急救援已经成为继银行、保险、电信之后的第四大产业。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法律环境、机构、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于友民副理事长认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推进中国社会化救援。尤其要尽快把中国民间紧急救援资源加以整合,推动建立中国的航空救援服务平台,作为政府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