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当前位置: 河南省紧急救援促进中心 >> 综合分类 >> 救援产业论坛 >> 国外航空救援体系的发展
综合分类

国外航空救援体系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4-10-29 10:37:17  查看次数: 809    
在抗灾救援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中,航空救援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的优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有效救援手段。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等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国家航空救援体系,他们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尚待建立国家航空救援体系的我国借鉴。

  一、航空应急救援特点

  在应对灾害的各项措施中,航空应急救援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并且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具有巨大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航空应急救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反应速度快

  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特点,时间是救灾的生命线,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灾害的恶化或进一步扩散。航空应急救援具有响应速度快,在复杂环境下能够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灾难现场,满足救灾快速反应的需求。

  2.具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灾害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气候,有时会发生在人员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或交通不便的荒郊、山区等区域,在这些情况下,航空应急救援装各特别是直升机能够采用悬停方式救人或机降救援人员和物质,能够在恶劣狭小的飞行空间中有效完成救援任务。

  3.能够完成多种救援任务

  航空救援装备根据机载任务设备的不同,在不同的灾情和灾害下,可执行不同的救援任务,小到抢救个别受困人员或伤员,大到地震、风灾、水灾、核泄漏等重大灾害。归纳起来,航空救援装备可应对威胁物质的事故(核泄漏、油库爆炸)、计划性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国庆庆典、大型音乐会等重大活动)、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雪灾等)、火灾(森林大火、高楼起火等)、交通事故(空难、列车相撞、沉船、高速公路重大车祸等)、应急通讯、害虫及其他紧急事故处理等任务。

  在救灾中,航空救援装备可执行侦察灾情、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撤退受灾民众或伤员、援救受困人员、吊运大型救援设备、中继通讯、消防灭火及卫生防疫等任务。早在1979年一架装涡轴发动机的Hiller—12改型机“梭罗”,就在5600米高的阿拉斯加麦金利峰救下三名登山队员。

  20世纪90年代贝尔206直升机在喜马拉雅山7600米处成功地执行过救援任务。1976年3月1日北海油田一个钻井平台在拖曳过程中触礁,平台倾覆45度,平台上人员被迫乘救生船在海上逃生。经遇险呼救后,救援直升机很快到达,将44名遇险人员全部救出。

  最大的直升机海上救援行动发生在1979年12月15日,10万吨的“荷莫特”号起重船在北海的狂风恶浪中遇险。英国布列斯特直升机公司随即派出13架直升机,在云高150米,间或飘着雪花的42米/秒的狂风中展开救援,10万吨起重船在12米的浪中沉浮运动达6米,俯仰和横摇角度也超过直升机的允许范围,即使这样,经过7小时的奋力拼搏救出了527名受困人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波及12个国家,共有35个国家出动77架直升机,41艘船舶,43架固定翼飞机,超过3万人帮助印度尼西亚救灾。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6级地震。抗震救灾中,共出动直升机93架,其中巴基斯坦政府出动36架,美、俄等国支援57架,直升机总的货物载运量达368.5吨。2005年8月23日,美国新奥尔兰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836人死亡,美国共出动372架直升机参与救援,主要机型包括UH一1“休伊”,cH—47“支奴干”,UH-60“黑鹰”,贝尔430,贝尔206L4,“海王”,“山猫”等。此外加拿大,荷兰,新加坡也派出了直升机参与救援。

1 2 3

close

tel

  • 13253661621